6年前印度把坦克拉上高原我军则普及了高压氧舱如今高下立判
自1962年中印战争以来中印边境偶有小规模冲突,去年12月中印两军还在藏南东章瀑布地区发生过对峙。
事实上2017年洞朗对峙之后印度就强化边境重装备,甚至把主战坦克拉上了高原耀武扬威。
而我军不但从容部署军力还大规模在前线哨所普及了高压氧舱,从而在2020年中印冲突占尽了优势。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以我军全胜告终,印度虽不甘战败但1987年之后双方再也没有大规模。
可进入新世纪印度随着国力增长并与国际势力互相勾结,又在中印边境地区寻找借口意图靠边境冲突转移国内矛盾。
中国和印度之间本来有尼泊尔、不丹和锡金3个小国,印度独立之后非法吞并了锡金又在事实上控制了尼泊尔和不丹的内政外交。
2017年6月为改善西藏边境地区交通,我国在靠近中国、印度和不丹交界处的洞朗地区修建公路。然而印军竟以我军改变边境现状为由越过边境线阻挠我国施工,双方因此进行了长达81天的武装对峙。
由于当时印度政府也并不打算引发新一轮冲突再加上我军寸步不让,至8月28日印军撤出中国领土结束了这一次对峙事件[1]。
但洞朗事件并没有让印军高层改弦更张反而激发了其在中印边境挑衅的野心,但又苦于其在中印边境地区驻军长期存在“虚胖”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西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地广人稀,我军在中印边境驻兵规模有限只能长期被动防御。
但印军苦于其绝大部分兵力被牵制在印巴边境,再加上基础设施落后在中印边境地区同样有诸多短板。
尽管纸面上印军在中印边境部署了超过20万军队,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纯粹意义上的山地轻步兵。
尽管通过90年代大规模对俄军购,印军装备有超过3500辆T-72/90系列坦克和2700辆BMP-1/2步兵战车。
但在整个中印边境东段地区印军却没有一点装甲单位,在离新德里更近的中印西部地区由于主力要防范巴基斯坦,有装甲师单位但在中印边境地区并没有坦克活动。
直到2010年印度从美国购买了11架C-17大型运输机,才具备了将近50吨的T-72M1坦克空运到第14军军部所在列城的能力。
印度空军运输机部队有1988年将重炮空运到锡亚琴冰川的经验,故在2017年后将第2枪骑兵团、第4骑兵团第85装甲团共117辆坦克空运到列城。
组建了中印边境唯一的装甲单位第254装甲旅,之后坦克从列城沿公路开到了中印边境德普桑平地的第一线月底印军又在喀喇昆仑山口以南海拔5000多米的斗拉特别奥里地前哨,首次部署了一个T-90主战坦克中队。
尽管坦克上高原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鼓舞了印度一线士兵的士气,但发动机功率仅有730马力的T-72M1/90坦克却并不适合高原地区使用。
高原地区不但天寒地冻而且空气稀薄,从海平面每上升1000米空气密度下降11%、含氧量降低9%。
而俄式T-72坦克是为适应东欧大平原作战所设计从没考虑高原作战要求,卖给印度的T-72M1/90也仅仅是安装了适合在南亚高温气候下作战的空调系统。
因此在高原行军时其发动机功率下降严重且燃料无法充分燃烧,从新闻图片上可以明显看出其尾气黑烟滚滚。
印军经过测试后也表明T-72在高原地区最高时速仅20公里,且爬坡能力变弱严重只能沿已有的道路艰难行军。
而且T-72还继承了苏式坦克外形低矮导致主炮俯角较小的缺陷,即使勉强爬上一座山头面对较低处的目标反而没办法发挥作用。
因此印度不惜耗费大量资源将坦克空运上高原,就如其众多军工项目一样仅仅是打肿脸充胖子糊弄国内百姓,并不可以真正改变中印边境整体军事力量对比。
在印度媒体大肆吹嘘其T-72坦克在高原耀武扬威之时,中国国防部则公开展示了国产15式轻型坦克在高原训练的画面。
人民装甲兵在62式坦克退役之后已无了轻型坦克的装备空间,但新世纪后面对中印边境印军慢慢地加强武备的严峻局面我军工部门决定研制轻量版主战坦克。
15式坦克重量达到30吨接近59式坦克,但仍然比接近50吨的96式坦克更适合高原地区的恶劣地形。
而且15式坦克动力储备高达1500马力,一旦打开两级增压涡轮在5000米高原的机动性完全不亚于平原地区。
尽管受制于定位和吨位的限制15式坦克只装备了一门105毫米坦克炮,但同装甲和火控系统都被削弱的印军T-72M1坦克对抗仍然能先发制敌。
而且15式也可通过其机动性提前占领更好的阵地,待印军T-72坦克艰难爬坡时将其一举击杀。
讽刺的是正是由于印军频繁在中印地区边境地区制造摩擦才让加快西部战区的换装速度,从而让15式坦克取代了原先59式和88式主战坦克的装备地位。
目前我新疆军区在中印边境方向有两个机步师又3个边防团/营,西藏军区则有8个边防团和轻、中、重型合成旅各一个。目前印军在新疆方向已经占不到便宜,所以今后西藏军区可能要面对印军装甲部队的压力。
但我军中型合成旅主战装备就是15式坦克,按照我军每个合成旅有4个混装坦克和步兵战车的合成营来配置,那么一个合成旅就装备有至少108辆15式坦克。
相比之下尽管印军理论上可以在藏南地区部署几百辆T-72坦克,但受制于恶劣的交通条件能够出现在中印一线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双方爆发高原坦克战,印军的T-72坦克也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更让印军感到沮丧的是我军也将重型合成旅标配的99A式坦克送上了高原,尽管99式坦克并不适合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但在我军大幅改善边境地区公路运输条件的背景下,其仍具备短时间内部署边境地区的能力。
更何况我军在高原地区兵力配置一贯采取“前轻后重”的布局,用更强大的信息化和远程打火力打击能力抵消印军一线的兵力优势。
因此一旦双方真的爆发较大规模冲突,在我军坦克出动之前我空中力量和远程火箭炮足以将后方的印军坦克基地完全摧毁。这样有个别印军坦克逃过了我军的第一轮打击,但后勤基地和指挥机构被摧毁也完全陷入孤立。
即使不顾一切勉强冲上中印冲突第一线,也只会被我军坦克或携带反坦克导弹的步兵从容摧毁。
在印军不计代价把坦克空运高原的同时,我军却非常低调地大幅改善一线哨所的条件。长期以来由于我军哨所海拔高度远高于印军哨所,故而在执勤兵力不及印军的情况下也很难保证哨所的生活条件。
广大官兵长期忍受高寒、缺氧和恶劣的饮食,以至于有人说在西藏躺着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但进入新世纪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有关技术水平的突破,终于有能力解决高原一线官兵的供水、供电、取暖、供氧、医疗、如厕六大难题。
因此在2017年之后我军哨所更少且和印军哨所相比远离实际控制线,但都配备了太阳能发电供暖和给排水系统;而且还为一线哨所都配备了便携式高压氧舱,完全解决了我军伤员的后顾之忧。
青藏高原地区氧气稀薄对长期执勤的中印两军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身体损伤,双方一旦爆发冲突棍棒相加又必然出现伤亡。
所以我军针对不一样的后勤保障条件,在阿里军分区、三十里营房医疗站以及其它部队都建立了高压氧舱;随时救治发生高原反应的官兵,在第一线条件最差的哨所也为战士们提供了床头氧供应装置。
而随时可以医治脑部外伤的便携式高压氧舱也成为了我军拯救受伤官兵的秘密武器,并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2020年6月15日印军违背之前两军高层达成协议在加勒万河谷地区越境挑衅,并突然围殴我方前出交涉的少数官兵。
经过近一天的肉搏战印军损失巨大,有三名士兵在暗夜中被我军追击坠崖当场死亡。
之后又有17名印军官兵不治身亡,其死亡原因既有落入加勒万河中失温死亡也有被我军击伤头部而发生脑疝。
脑疝是指头部受到外伤后颅内出血使颅内压力过高,受到颅骨限制压力会挤压脑组织使血液没办法进入大脑引发死亡。在平原地区并非致命伤但在高原低压缺氧的条件下,若不及时送入高压氧舱将难以救治。
此外高原缺氧还会导致供血不足引发受伤的肢体坏死,而受伤失血后又会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进一步加速、加重失血休克的发生。
印军几十年来一直在推行前进政策贪多求快的修建新哨所,前线官兵只能在哨所里忍受风餐露宿的恶劣条件。
此次冲突地点又发生在实控线的我方境内,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所有印军伤员都只能先用担架后送。
重伤员被送到100公里外的第102锡亚琴旅旅部所在地能得到医治,但只有200公里之外的列城153陆军医院才有高压氧舱。
从加勒万河谷地区到列城道路狭窄崎岖难行,运载伤员的卡车需要至少一天时间才能开到列城,严重耽误治疗时机。
相比之下我军的伤员都得到了及时医治,受重伤的边防团团长目前已经回到工作岗位[2]。
更让印军难以接受的是一套便携式高压氧舱造价高达数十万人民币,印军高层即使知道其价值也根本不可能大规模装备。
受伤后如此悬殊的医疗待遇差距给所有一线的印军官兵头上都泼了一盆冷水,这也可以很好解释为什么去年东章对峙事件能够以和平方式妥善解决[3]。
从5年来中印双方对加强两军在高原地区部队战斗力的不同表现,可完全看出中印两国在国力与军力方面的综合差距。
尽管近几年印度政府不断加大军费投入,2021年以76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
但印军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问题导致其每年军费的63%都要支付官兵的薪水和养老金,这样的“吃饭军费”严重压缩了印军改善装备的能力。
再加上印度国防工业水平几十年来一直如扶不起来的阿斗,印军不得不耗费巨资从国外购买少数高精尖武器维持其南亚霸主地位。
可这样一来就导致无论是人员还是重武器的后勤保障经费捉襟见肘,印军飞机频繁坠毁与其缺少保障紧密关联。在绝大多数军费都被低效浪费之后,能够改善一线官兵条件的钱自然屈指可数。
反观人民从1985年大裁军之后就从始至终坚持质量建军的思路,特别是在青藏高原这样难以维持大兵团的地域更显正确性。目前我高原执勤官兵在哨所每顿都能吃到4个有肉的热菜,一年四季都不缺水果蔬菜保证营养均衡。
反观对面的印军士兵不但严重缺乏新鲜食物,而且频繁爆出以饲料冒充主粮的丑闻。
所以印军高层才会想出把主战坦克运上高原这样自欺欺人的昏招,却绝对没考虑我军早就通过研制新式坦克取得了高原的绝对装甲优势。
而且现阶段双方早已达成在边境冲突中不开枪、不使用开刃兵器的默契,印军就是把全国的坦克都运到中印对峙地区也没有开火的机会。
而我方强大的医疗保障能力让士兵们在冲突时没有后顾之忧,而印军士兵唯恐受伤后无人救治士气击落自然一触即溃。
未来我军会促进保障高原驻军的生存需要,从而在之前双方都难以长期驻守的争议地区建立永久哨所。
这样在问题再无东部后顾之忧后,我军就可以反过来向印度侵占的我国领土推行“前进政策”。
那时印度即使真的出动坦克来主动迎战,也会在发挥作用前被我军各型反坦克武器打成废铁。
所以印军将坦克开上高原而我军普及高压氧舱,不但体现了当今两国对增强边境地区军力的不同考虑;而且在未来永久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时,我军也能以最小的代价迫使印度求和。
[1]中印洞朗对峙得失与思考中国亚太地位正受印度挑战·新浪网·2017-08-3
[2]边境冲突中誓死捍卫国土,为这5名官兵授予荣誉称号、记一等功!·央广网·2021-02-19
[3]中印边境地区反蚕食斗争严峻警民联手反间·中国新闻网·2012-09-20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加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